top of page

袁翥鶚前人

以身示道 老實修行

1921-2016

生平道範

基礎忠恕道務中心敬述  2016/03

     江蘇省崇明島,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,位於長江口外北側,與華中最大的商業城市上海遙遙相望,素有「長江門戶」 、「東海瀛洲」的美譽。袁翥鶚前人就在1921年農曆3月16日,於島上新河鎮的農家誕生。

 

      袁前人的父親兆龍先生務農為生,長年茹素,為人勤儉而有正義感;出自前清秀才之家的母親徐小娥女士幼承庭訓,孝順且通情達理;袁前人上有一兄翥鵬、兩位姐姐,下有一弟翥鴻,家境雖不富裕,但感情十分融洽。

 

      幼年時,桃李滿門的外祖父曾經住在他的家中,或許是耳濡目染的緣故,在袁前人入鎮上的八圖小學就讀之後,雖然往往在上課之餘必須協助農事,還參加了學校的足球隊,國語成績卻特別優異。小學畢業之後,袁前人又到縣立競存中學繼續念書,但父親覺得種田太過辛苦,為了袁前人未來的出路考量,便託人介紹,送他至上海謀生。因此14歲那年,袁前人便在父親的安排之下,離家前往上海公共租界膠州路隨雲里的利泰印刷公司學習印刷排版,於學徒期間早起晚宿,大小工作絕不懈怠敷衍,也深受老闆孫先生的賞識。

 

      17歲那年,袁前人忽然連續兩天在工作中心驚肉跳、寢食難安,收到母親派人捎來「父親病重」的訊息之後,才知父子連心而互有感應。匆匆忙忙趕回崇明家中,父親卻已經病故,「子欲養而親不待」的遺憾,讓他傷痛不已。守孝期滿後,便遵照父母早先做好的安排,與黃秀蘭女士成親。


      25歲那年回鄉過年時,經由堂兄士能數度邀約,終於在大年初五帶著妻子和兒子一起前往崇整壇求道;由黃文漢點傳師點道、堂兄士能擔任引師、教書的同學施洽修擔任保師。


      求道3個多月後,堂兄為了成全他,便向時任點傳師的張培成老前人請准,讓袁前人以旁聽的身分參加仙佛班,親眼目睹仙佛顯化的不可思議,使他對道更具信心,不僅立刻立愿清口茹素,也瞭解了捨身辦道的殊勝,開始誠心修辦。


      1946年,得知臺灣需要人手傳道,袁前人希望能夠超拔自己的父親,因此在徵得張老前人的同意之後,便遵照規定熟背《四書》、繳交10袋的白米作為開荒經費,然後辭別了母親、妻子、年幼的兒子及尚未出生的女兒,與黃文漢前人(當時為點傳師)和當時還是辦事員的顧祥麟前人,一起從上海搭乘海黔輪來到了臺灣。


      來到臺灣之後,3個人先依照上海基礎壇李廷崗老前人的安排,在基隆吳信學點傳師家暫住,過年之後再轉赴臺北,於南昌街、南海路口租屋設立佛堂,並蒙活佛師尊賜名為「天豐」。一個多月後,張老前人率領24位辦事員也來到了臺灣,為了將大道的福音廣佈,便派他前往瑞芳傳道。


      袁前人先在逢甲路租了中央日報社的一樓設立天和壇,嘗試以各種善巧方便的方式度化有緣。以年輕、獨身、無業的「外省人」身分,處在語言不通、生活習慣不同的環境裡,除了苦撐之外,別無他法。所幸後來度化了瑞芳鎮公所的職員陳水淵,又藉由他的人脈引度其他當地民眾。除了瑞芳以外,足跡甚至遍及雙溪、坪林、金包里、基隆等地。


      當時袁前人的生活過得十分艱困,不僅弊衣疏食,有時外出傳道幾天後回來,還將已經餿掉、長黴的剩飯清洗後煮粥再吃;但是他卻不改其志,仍舊鍥而不捨地以連說帶比、筆談等種種方式來進行成全、開班,一邊學習閩南語;並開始以賣炒麵、打零工賣報來維持生活所需;閒暇時則看書、練字,也藉由〈中央日報〉的副刊來自學。這段期間內,他領命成為點傳師,也陸續引度了周新發、林華、黃貢、周土祥、吳萬盛等人,為臺灣的道務打下了基礎。


      1949年,由於瑞芳地區的道務逐漸穩定,袁前人即奉張老前人指示遷往基隆,定居於高砂市場。時逢戰後經濟民生尚未復原,袁前人先以搖麵兼賣餛飩皮養道,只因搖麵的機器是張老前人用公款所購買,又目睹張老前人為了應付辦道所需的經費,不惜放下身段,屈志勞形,在基隆港等候入港船隻,蒐購舶來品轉售,即使張老前人並未提起,袁前人也堅持把賣麵的所得繳回作為公款,自己卻常常在市場撿攤商賣剩或丟棄的菜葉回家煮食;為了開拓財源來助道,又引入家鄉的雪裡蕻種子託人種植,再收購來自行醃製販售。每日清晨4點左右就必須跑批發市場,然後開始做生意;下午一有空就出門關懷道親,隨機成全勸化;晚上回家後又要踩踏大甕裡的雪裡蕻;還得視道務的需求而四處奔波。除此之外,也在道務上負責文書等方面的後勤工作,協助張老前人開展道務;點傳師們領命時所領的禮本,也是袁前人一本一本地親筆謄寫的。


       袁前人的生活十分節儉,「惜福」不只是講臺上的道理,還具體實踐在日常生活中;家裡的家具都是二手貨、壞了也是一修再修;屋子一有損壞,便自己充當木匠、泥水匠開始進行修復;竭盡所能地省電、省水之外,日曆紙、廣告傳單的背面也成為袁前人抄筆記、寫草稿的便條紙;在政府尚未宣導之前,早已重複使用塑膠袋。衣服、鞋子常常穿到破還捨不得換,甚至還幽默地自我解嘲︰「來看看老師的鞋兒破、帽兒破、身上的袈裟破!」即便自己是個超級「省長」,但是對道場所需的財物、資源,卻絲毫不會吝嗇。


      個性平易謙和的他, 不僅在市場有著好人緣,被同樣來自大陸的攤商、顧客們暱稱為「老袁」或「鹹菜袁」,也因此度化了許多同鄉;更感動了許多本省籍的道親,認真聽課之餘,還常常上門送東西、學包餛飩等等。袁前人每每諄諄告誡後學們要善盡人道,才能夠合天道;道親對道理若有不清楚的地方,袁前人皆耐心解說、


引用故事譬喻,務使提問者豁然開朗;如果後學們有不妥當的行為,也都以溫和勸導的方式即時加以糾正。倘若有人向他訴苦,容易心軟的袁前人不但會溫言寬慰,還常常想盡辦法提供實質的協助。


      偶爾遇到濫用他好心善意的欺騙者,袁前人也從不怪罪對方失信,反而自責自己智慧不夠,無法辨別實情、修為不夠未能感化對方、成全不夠不能讓對方明理……。袁前人常常強調自己只是個「small potato」,甚至認為自身「人道有虧」――對母親未盡孝、對妻兒也未盡照顧之責,如何歸根?


      好學的袁前人常常用閩南語謙稱自己十分「頇顢」(形容人愚笨、遲鈍、笨拙、沒有才能)、什麼都不會,因此對於學習格外精進;遇到沒聽過、不明白的新知或歷史典故,立即向人請益、查找資料,非得探究清楚不可。對於經典的研讀更是認真,無論是字詞訓詁、章句闡解或是箇中的微言大義,盡皆努力鑽研。
     

      50多歲時,只因為張老前人囑付將來海外開荒要會英語;袁前人二話不說便開始學習英文,這一學就是10年的光陰,後來甚至被補習班視為勤奮向學的活廣告,連學費都免了。早年臺北先天道院曾延請專家開設《易經》課程,用功的袁前人也沒有錯過,每逢上課日都從基隆前來,其毅力可見一斑。其著作《道德經講義》注解完成時,還遇到基隆道祖廟的太上老君借竅,稱讚他「所注不失本宗」,可知其著述有獨到之處。


      1991年起,袁前人正式從職場退休,開始擔任臺北市忠恕道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;又因為張老前人交代要就近照顧基隆地區的道務,便在啟化堂落成之後擔任主任委員。此時他不僅常到國內各處道場賜導、關懷,也開始隨駕及代表張老前人前往國外道場,關懷及視察海外道務,包括菲律賓、韓國、美國、澳洲、加拿大、巴西、荷蘭、法國、英國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日本、緬甸等各地道場都能看到前人的身影。


      為了落實「一世勸人以口, 百世勸人以書」的理念,袁前人亦筆耕不輟――從「物盡其用」的傳單背面,一直寫到方方正正的稿紙;自年輕時投稿報紙副刊屢獲刊登,至65歲時集結《道德經》講義出版,乃至〈基礎雜誌〉成立後,多蒙袁前人慈悲賜稿――舉凡論道小品、散文心得、經典闡述……,皆能發啟迷證道之功。其中尤以經典注解之作最為膾炙人口。


      為了讓道親們上課時能夠有適合的教材,除《道德經講義》業已再版之外,又陸續出版《心經講義》、《學庸講義》,另有〈近思錄講義〉和〈四書探微〉亦曾於〈基礎雜誌〉連載。


      1996年起,袁前人奉張老前人之命,開始固定到臺北先天道院上班,以76歲的高齡天天搭火車在基隆―臺北之間通勤,還不肯麻煩後學,堅持天天自己帶幾乎沒有菜的便當上班。


      2001年10月, 張老前人引《六祖壇經‧ 付囑品》中「葉落歸根,來時無口」之語,開始將帶領基礎忠恕道務的重責大任交付給袁前人。在民國2010年張老前人成道後,袁前人正式繼任為基礎忠恕道場的領導前人;並獲得各組線道場共同推舉,接任一貫道世界總會的理事長。


      緊接著袁前人為了讓道務能夠永續發展,開始領導基礎忠恕道場推行「道務助理」的新制度;更於民國2012年時,慈悲舉辦「基礎忠恕道場壬辰年真修大懺悔班」,從國內到海外,共計舉辦了14個梯次,務使所有道親都能夠在滌清過往的罪愆之後,認理實修。


      袁前人曾自述張老前人傳授其「忠恕」心法:「道根於心,『忠』所以求諸心,體也;道見於事,『恕』所以求諸事,用也。蓋『忠恕』固道也,道本自然;人能忠恕,未必自然,然亦可達乎自然。惟體道之君子,必『忠』以盡己之心,而不自欺;必『恕』以推己之心,以公待人。則私日以去,理日以存,物我無間,與道渾然為一之境,然亦可謂違道不遠矣。『忠』猶形也,『恕』猶影也,不本之『忠』,
則做不出『恕』;待『恕』而行,而『忠』亦流露於其間,如影之隨形,此乃人道也。……」他老人家是張老前人開荒以來最重要的左右手,也是張老前人繼志述事的使命傳承者。


      早在20多年前,袁前人便曾提出「明理、誠心、覺行」等三項期許來勉勵眾後學;處在多元而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,更可體悟袁前人當年所慈示的期許,正是修行者在末法時期所應拳拳服膺的「變」中之「常」,也讓後學們更能體會到袁前人的高瞻遠矚。


      2016年2月12日(農曆正月初五日)清晨6時6分,袁前人功圓果滿,成道歸空,享壽96歲;一生以身示道,老實修行,來臺開荒70年,不知度化成全了多少眾生。綜觀袁前人一生,抱道自牧,素位而行;其謙沖儉樸之德、精進好學之行、尊師重道之範、輔贊道務之功,足為全體道親敬仰懷念。袁前人如同復聖顏回,以他畢生的德範修為,示現給後學們何謂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《論語․ 雍也》、何謂「無伐善,無施勞」《論語․ 公冶長》、何謂「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」《論語․ 雍也》、何謂「不違如愚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。回也,不愚」《論語․ 為政》、何謂「強於行義,弱於受諫,怵於待祿,慎於治身」《孔子家語․ 六本》。來到臺灣之後,他老人家有將近一甲子的時間,都處於獨居的狀態,也使其「慎獨」的工夫淬鍊至爐火純青之境。


      而今,哲人日已遠,典型在夙昔;山風拂面,彷彿袁前人正獨自哼唱著那首家鄉流行的〈賣糖歌〉:
      你快快,吹滅迷魂的燈,
      你快快,放下了自殺的槍,
      換一換口味來買塊糖,
      誰甜誰苦自己去嘗……


懇切地提醒大家不要被世間五欲之樂所迷惑。基礎忠恕全體後學唯有秉承袁前人「承繼張老前人修辦心愿,落實真修實辦,合德同心,永續道脈,直到千秋萬世」的心願,繼志述事,示現一貫真傳、基礎家風,方能無愧於 天恩師德,而報答前人恩澤於萬一。


附註:
袁翥鶚前人於2010年7月接任第二任一貫道世界總會理事長,於2016年2月12日成道卸任。謹於此恭錄2016年3月基礎忠恕道務中心所編撰的「以身示道 老實修行袁翥鶚前人(1921-2016)生平道範」,以誌袁理事長一生修辦道志德行。

bottom of page